人生在世,总被万念缠绕,如春蚕作茧,自缚而不自知。念头来来去去,如云出岫宝龙配资,如浪逐波,未尝止息。世人多以思虑周全为能事,殊不知正是这万千念头,遮蔽了本性光明。禅门所谓“万念俱空”,非是教人如槁木死灰,而是要人看清念头虚实,不再被其奴役。
常人多以为“空”是什么都没有,是虚无,是顽空。这解会便错了。若是什么都没有,何必修行?何必悟道?这“空”字,实是妙有之空,是包罗万象而不执着的空。好比明镜,镜中万象森罗,而镜体常空;又如虚空,虚空含容万物,而虚空自身不染。
有个故事说,一学者访禅师,问:“如何是空?”禅师不答,只将茶杯注水,水满溢出,仍不停手。学者急呼:“满了!满了!”禅师这才住手,曰:“汝心如此杯,装满知见,如何能容空义?”学者顿悟。原来我们心中塞满了种种观念、成见、执着,再容不下别的。万念俱空,是要先将这杯中之水倒尽。
念头之来,如空中云,本自无根,亦无所住。来了便来了,去了便去了,何必追逐?常人不然,念起即执,随之流转。喜念起则欣喜若狂,怒念起则暴跳如雷,哀念起则悲痛欲绝,惧念起则惶恐不安。心随念转,如猿猴攀枝,不得片刻安宁。
禅门有“不怕念起宝龙配资,只怕觉迟”之说。念头起来,不是问题;跟着念头跑,才是问题。若能念起即觉,不随不拒,则念头自消,如雪入洪炉,顷刻化去。这“觉”字,便是转迷为悟的关键。
展开剩余66%现代人生活在念头风暴中。晨起便思今日事务,路上念着工作安排,用餐时想着未竟之事,睡前还盘算明日计划。心念如瀑,奔流不息,人成了念头的奴隶而不自知。手机叮咚一响,心即随之而动;邮件提示闪烁,意即为之所牵。外在的干扰与内心的妄念交织成网,将人牢牢困在时空的碎片中。
如何得个休歇处?唯有看破念头虚妄。试观念头,从何处来?现在何处?向何处去?穷追到底,竟无来处,无住处,无去处。如镜中像,如水中月,看似有,究实无。认得此理,便知念头本空,何须排除?何须压制?
昔有僧问师:“妄念起时,如何除遣?”师云:“妄念起时宝龙配资,不识妄念,便是除遣。”僧不解。师又云:“如人梦中,见虎狼追逐,惊怖万分。及至醒来,方知本无虎狼。汝今识得妄念是妄,便如醒人看梦,何须更除?”
这番对话,点破天机。妄念本空,因认以为实,遂成系缚。一旦识破其虚妄本质,则妄念自失其势。如人知镜中花非真花,则不生采摘之心;知水中月非真月,则不生打捞之想。
万念俱空之境,非死寂之境,而是活泼泼的生机盎然。恰似雨后天晴,万里无云,碧空如洗,明明朗朗。这时节,心无所住,而无所不住;念无所执,而无所不知。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,事来则应,事过便忘。不将不迎,不增不减,自在安然。
有居士问:“如何是空境?”禅师指庭前花曰:“眼见花色,不为色染;耳闻鸟声,不为声牵。吃饭时吃饭,睡觉时睡觉,便是空境。”居士言下大悟。原来空不在别处,就在日用平常中。不是要断绝念头,而是于念离念;不是要逃避生活,而是于事离事。
达到此境,看山仍是山,看水仍是水,但心中已无渣滓。万物依旧,而观者之心已异。不于境上生心,不以心取境,心境两忘,物我一如。这时便知,空即是有,有即是空,空有不二,妙用无穷。
人生在世,若能体会得万念俱空的妙处,则处处皆自在,时时皆安乐。不为过去追悔,不为未来忧虑,安住当下,明明了了。如此生活,虽处红尘,不染尘劳;虽历万事,不碍本真。
最终你会发现,空不是虚无,而是无限的可能;念不是敌人,而是觉悟的资粮。当万念俱空时,真心自现,如云开月出,光明遍照,无处不周。这时节,穿衣吃饭,尽是禅机;举手投足,无非道场。
空山新雨後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此情此景,何须更寻玄妙?当下即是宝龙配资,直下承当。万念俱空处,正显真常;一念不生时,全体现成。
发布于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